11月25-26日,2017(第十屆)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年會暨第七屆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學院獎頒獎典禮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致開幕辭,并借此次機會對學院正在修訂的新使命、愿景,首次向社會作詮釋。
以下為毛基業院長發言摘要。
新愿景之
成為最懂中國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學院
商學院最新的愿景表述是“成為最懂中國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學院”。他的內涵是什么?首先,關于“世界一流”,我們有明確的定位,即在八年后的2025年,成為世界一流商學院。現在國家正在進行“雙一流”建設,人大商學院作為國內工商管理學科排名第一的學院,要做到“中國最好、世界一流”。這就意味著:2025年,我們在科研方面要做到世界前100名,即在世界頂尖期刊目錄上,商學院教師的論文發表要進入前100名;教學項目進入世界前50名,我們最重要的三大項目,MBA、EMBA、高管培訓,目前都已進入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排名50強。
“最懂中國管理”的內涵是什么?我認為是最接地氣,最貼近中國企業,是中國企業最佳的學習伙伴,是中國企業最好的學習媒介,是中國最佳管理實踐的總結者。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想了解中國管理實踐、中國管理模式,人大商學院應該是最好的學習的地方。如果他們問誰能代表中國管理的理論水平,人大商學院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代表。這就是“成為最懂中國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學院”的內涵。
需求、技術都在變
企業轉型、創新需要“最懂中國管理”
接下來,我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講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做“最懂中國管理的商學院”。
緊扣今天的主題,我從需求側的三大趨勢上來講。從需求端來看,第一個大趨勢是我們確實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是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八千美元。過了這個階段之后,需求在變,消費者在變。80后、90后成為消費主力,他們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像我們這代人線上聽點免費音樂,很多時候就覺得滿意了。但所以我們很難想象,三線四線城市,甚至在邊遠地區的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怎樣的。我們也想象不到為什么這些80后、90后的年輕人,盡管收入不高,但仍然每個月愿意花一、兩百塊錢去下載一些高品質的音樂。
第二個大趨勢,經濟在轉型,處于從以前的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型階段,從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過渡,全行業產能過剩,企業轉型升級壓力非常大。
第三個大趨勢,就是技術在變,我們已經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以“雙十一”的最新數據為例,通過移動端在天貓上下單的比例是90%,去年是80%,換句話說,使用PC端下單的不到10%。全社會在往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型,企業辦公全部在往移動端走。電商今年已經占了全社會零售總額的大約14%,任何一個企業做2C業務、做消費品,都不能不關注這些現象。
除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這些,都在顛覆原有的商業模式,新媒體也在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以往的人找產品、服務和信息,到現在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找人。很多現象我們以前都不了解,比如,為什么海爾從2014年停止用平電廣告做宣傳?電商為什么覺得打廣告沒用,要去用網紅?在了解新媒體的作用之后,我想我們對這些問題將有新的體會和印象。
舉個小例子,我們有個校友企業,在做新媒體運營,經營聯想控股集團的公眾號,幾年時間積累了三十多萬高端粉絲,踐行了“每個企業都應該是自媒體”的理念。他們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叫“貓來了”的微信公眾號,短短兩三年積累了四五十萬的粉絲。三、五個90后員工,都很普通,不是名牌院校畢業,也不是一本、二本,但他們經營這個微信公眾號,每個月好幾十萬廣告收入,據說估值近億。公眾號每天下午五點鐘發布文章的時候,有數萬粉絲立刻閱讀。公眾號所發布文章的打開率能保持在15%左右,可以說非常穩定。
再說用網紅這種新的廣告方式。像茵曼這樣的服裝電商發現廣告沒效果,但前一天請網紅一穿,第二天衣服大賣。這種市場號召力有一種特別有意思的認可,號稱“拯救東北經濟未來的主力是網紅”。我聽說,做的最好的網紅,年收入直逼一些明星,年收入五、六百萬。
總結起來,從需求端來講,上述三大趨勢導致環境越來越動態,越來越復雜,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壓力和創新壓力。你做什么都過剩,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創新,所以學習壓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國已經有了一批世界五百強企業,超過一百家,真的到了總結中國管理模式的時候,所以從需求來講,我們確實需要“最懂中國管理”。
資源基礎決定愿景,也將創造未來
從供給側看,我們講戰略管理很核心的一個理論就是資源基礎觀。要做到“最懂中國管理”,我們必須有“最懂中國管理”的師資隊伍。誰最懂華為?我們有黃衛偉、吳春波、楊杜、包政等教授。誰更懂海爾?我們有今天在座的彭劍鋒教授,還有章凱、王鳳彬等一批教授也長期跟蹤研究海爾。誰最懂美的?我們有施煒教授。誰最懂供應鏈金融?我們有宋華教授,我跟他去企業調研,看他寫的書,我真的覺得對供應鏈金融,沒有人比宋華教授感悟更深。講中國公司的企業財務管理,誰比我們的王化成教授更懂?講中國本土會計理論,我們有戴德明、周華教授;講合伙人制,我們有周禹教授;講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我們有劉剛、王利平、焦叔斌教授;講中國的社會企業,有我們商學院的新銳趙萌和王建英老師;講中國的管理教育,有伊志宏教授;講反思學習和行動學習,我們有成棟和馮云霞教授,他們對明茨伯格的行動學習深有感悟。我自己2004年回到商學院,原來懂的、學的、用的都是西方的信息管理理論、西方的實踐,但近十三、四年里我自己也經歷了轉型,累計調研企業五六十家,到現在我也可以說自己是離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最近的研究者,不講“之最”,也算是“之一”了。
人大商學院用規范的歸納方法構建中國管理理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之最”。有了這樣的資源基礎,有了這樣的需求,我們也就順勢提出了這樣的新愿景。
我們怎樣去實現這樣的愿景呢?我在學院提出,全院老師必須全員去企業,除了以往幫助企業做診斷、做咨詢,現在還要做更多的案例開發和理論構建。通過去企業,幫助企業總結最佳實踐,幫助企業做深度思考,去問企業需要深度思考的困難和問題,因為有時候重要的問題對企業的啟發可能比答案更重要。
未來,我們希望人大商學院能擁有涵蓋中國頂尖管理案例的案例庫,為世界提供大量鮮活的中國管理實踐。
未來,我們希望人大商學院成為中國企業的最佳學習伙伴,最好的學習媒介。因此,我們也提出了人大商學院的新使命,就是“貢獻中國管理智慧,培養世界領袖人才”。如果海內外的企業和學員希望學習中國管理模式和最佳實踐,人大商學院應該成為大家的首選。